近一段时间,广州昌世茶公司事件引发广泛关注。2023年9月开门营业的广州市昌世茶茶业有限公司发布了一款名为“昌世雄峰”的普洱茶产品,价格高达每提(茶叶计价单位,每提约2.5千克)约5万元,众多商户热炒追逐。但两个月后,该产品价格突然暴跌至每提不到万元,买卖双方由此产生纠纷,涉及近200家茶商,以合同金额计超2亿元。目前,部分经销商已与卖方签署和解协议。
该事件揭开了“金融茶”的冰山一角,让人们意识到国内茶叶市场炒作乱象之严重。近些年,类似炒茶事件层出不穷,有些茶商承诺一定期限后以本金加利息的方式予以回购,却无法兑现,最终爆雷。一些业内人士呼吁,茶叶是用来喝的,不是用来炒的,政府方面应严管茶叶炒作,让茶叶回归产品属性,让茶叶市场健康规范发展。
茶叶能炒起来,确乎是因为其自身有“炒点”。茶叶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,一些知名茶叶产区面积小、产量低,精品茶在市场卖得就贵。当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时,茶叶售价还会被进一步抬高。基于此,人为制造稀缺性以抬高茶叶售价,就有了依托。比如,将茶叶进行豪华包装,给产品起个大气高端的“花名”,编写漂亮的营销文案,制造“稀缺”“榜单”“大师作”等噱头,一番炒作后,产品市场价格就会被推高,单价涨出数倍甚至数十倍。
当然,商家炒作“上不封顶”,只要敢挖掘,茶叶身上“炒点”还有很多。比如有商家在“茶即药”上做文章,将茶叶与其他养生食材搭配起来,推出所谓新功能茶,宣称各种保健甚至治病功效。若茶叶本身炒无可炒,就转向“文化功能”“社会价值”等领域寻找更多“炒点”。炒得最狠的,要数渲染“投资茶”“金融茶”这种路数。前文案例即为典型。
有茶商表示,目前有些受市场追捧的名贵茶根本拿不到现货,但只要有货单,就可以找茶客缴纳定金,等茶叶价格攀升后,由上一个茶客卖给下一个茶客。中间根本见不到茶叶,但交易已经完成。如此,茶叶完成了从农产品到“期货”“股票”的转变。如今,在茶叶市场已经形成一个“炒茶圈”,炒茶群体有专门的网站、小程序和App,在上面不仅可以观察市场热门的茶叶产品价格涨跌情况,还可以看到“大盘指数”“K线”。
市场热炒某种茶,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是,假冒茶产品充斥市场。此外,许多消费者会形成“该茶为高端茶”的观念。更严重的问题是,茶叶被过度炒作之后,会形成“柠檬市场”效应,导致劣币驱逐良币,消费者因无从选择而放弃选择,该茶产品的市场声誉遭受重创。普洱茶的遭遇就是典型的例子。它曾一度被视为“茶界茅台”“茶中黄金”,亦有“开店就开茶叶店,存钱不如存普洱”的说法流传,足见其炒作之盛。但到了2007年,被吹起的“普洱天堂”却如泡沫般破灭,普洱茶跌至“白菜价”,大量普洱茶加工企业倒闭破产。
关于茶叶炒作,有业内人士指出,茶叶市场与其他任何市场一样,出现炒作现象不可避免。事实上,炒作是基于市场经济的自然行为,是人的逐利本性的体现,是市场参与主体的博弈。问题在于,如何将炒作限制于一定的范围内,使其不至于影响整个行业市场健康发展。
管好茶叶市场,让茶叶回归“喝”的产品属性,第一要务是建立完善涵盖茶叶生产销售全产业链的法规标准,治理炒茶、假茶等乱象。同时,通过大数据手段,对茶叶的种植、加工、销售进行全过程追溯,建立全链条的品质监管体系。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提高茶产业集中度,建立标准化的工业模式,通过培育茶叶龙头企业,带动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,打造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,让中国茶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。